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8 --- 感恩! Positive Psychology 08 --- Appreciation!

 ”如果星星每千年閃爍一次,我們都會仰視讚美這個世界的美麗。但是因為它每天都在閃爍,所以我們把它視為理所當然” 。
“If the stars would shine once in a thousand years, we would all look up and praise the glory of this world. But because they shine every day, we take them for granted.”

--- 愛默生  ---

對於事情的認知,我們有二個選擇 : 我們可以做一個benefit-finder積極者也可以選擇做一個fault-finder消極者。積極者專注於成功的事物,專注在光明的事物,在烏雲籠罩中找到一絲絲光明;相反地消極者是總是專注不成功的事情上。我們通常是介於二個極端中間,要訓練自己有意識地往積極者的一端移動,因為根據研究,長遠來說,積極者較快樂、較健康、也活得較久。

美國心理學者 Dr. Danner以180位修女作為研究對象,修女寫的簡短自傳為研究材料,並追蹤長達五、六十年,來探討快樂和長壽之間的關係。修女們過的生活是有規律且與世隔絕的,相同的飲食且不抽煙、不喝酒,並擁有相同社經地位及醫療照顧,然而扣除這些會影響壽命的可能變項後,修女們的壽命卻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研究發現,在自傳中使用「非常愉快」、「很開心期待」等正向字眼的修女,比在自傳中找不到一絲正向字眼的修女普遍活的久,也較少得到中風、心血管等疾病。這個結果看起來,快樂正向的修女應該也會是長壽、健康的修女。


修女的研究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7 --- 三個簡單的練習讓我們變得更樂觀! Positive Psychology 07 --- Three simple guidelines to become optimistic!

“To different minds the same world is a hell and a heaven”.
“對不同的思想而言,同樣的世界一個是天堂,而另一個卻是地獄。”
--- Emerson 愛默生 ---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變得更樂觀呢?可以透過以下三點練習:

1. Take action, just do it. 採取行動,做就對了!讓自己去冒險去體驗。每天早上醒來對著鏡子說: “我很棒,我很了不起!” 是無法成事的,長期來講還有可能傷害到自尊也可能會降低我們的動機。無論訊息是來自內心(自我對話)或是外在(別人給予口頭上的鼓勵),僅僅嘴上功夫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付出行動,行動雖會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但是也將提升自我效能。Albert Bandura 認為我們除了口說之外,還必須採取行動。我們必須付出努力,我們想要提升自信就要從行動中而不是從言語上。因為行動跟冒險必然會帶來成功,就算不是事情成果的成功,也會讓我們從失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生命中只有體驗過更多的失敗,才有辦法練就出一身的韌性。而且學會用正面去詮釋失敗的過程,只有選擇面對與冒險,生命才會精彩。



2.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 想像力的力量,特別是透過圖像的想像,形象化 visualization,啟動思想的模擬器。形象化的訓練最早被運用在訓練運動員身上,讓運動選手想像自己在跑道上超越其他選手後得了冠軍,並站上頒獎台上領獎的畫面。銷售人員的訓練也常運用到,想像自己在客戶面前成交這筆交易。為什麼這樣做會有效呢?背後有什麼機制呢?答案必須回到我們的大腦結構中去尋找。當我們看著我們的手,大腦的視覺區的神經元會被激活,但是當我們將眼睛閉上,想像著我們的手時,大腦同一區塊的神經元一樣被激活,換句話說,大腦分辨不出是真的看到的事物還是想像出來的事物。當我想像成功的模樣,大腦區分不出真假。如果我經常不斷地想像成功,還記得心靈不喜歡不一致性,心靈會產生一股力量將外在調整成跟心靈想像一致。為什麼這方法有時候沒有效用呢?研究發現想像的時候不只要想像最終的結果,還要想像中間努力的過程。這樣會讓形象化更有成效。馬丁路德的 “我有個夢想 I have a dream.” 是個爭議性很高的演講。馬丁路德在演說中為美國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願景,他不僅描述最後的希望還表述中間的過程。

視覺形象化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6 --- 做個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Positive Psychology 06 --- Be a realistic Optimism!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can’t, you are right!
無論你認為你自己是行還是不行,你都是對的!
--- Henry Ford ---

瞭解環境對人類心理所產生的影響力,我們要問是否能夠創造一個有利的外在環境讓我們產生思想植入 prime 的積極影射,讓我們變得更快樂更幸福呢?以下舉幾個簡單的做法:

1. 找出一些你喜愛的照片,譬如孩子或家人的照片,或是你喜歡的藝術品,花或是畫等等,擺設出來或是將他掛在牆上,你不一定要有意識地看著它,但是潛意識會看見,變會產生影射的力量。
2. Quotes 名言佳句,找出能夠激勵自己的名言。
3. Books or Musics 書或是音樂,這邊所講的音樂不是背景音樂,而是你要專心聽的音樂,無論是古典或是流行音樂,只要是你喜歡的都有這樣的效用。
4. 電影 movies,找出自己喜愛的影片。

這些都是典型創造出一個正向的環境,利用影射的力量來幫助創造出事實,進而讓自己成長並感到快樂幸福的方法,藉由研究或是學習正向心理學,我們同時也會受到影射,無形中我們變得更加正面且更快樂。而不是像傳統的心理學,專注在負面議題上,終究只會產生負面的影射。

“思考致富 Thinking grow Rich”,作者是Napoleon Hill 拿破崙希爾,這本書從 1930 年出版以來已經銷售超過 6000萬本,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至今仍是暢銷書。拿破崙希爾在書上寫到:〝Whatever your mind can conceive and believe, it can achieve. 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一定做得到”。多麼鼓舞人心的一句話呀!另一本激勵人心的書,”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正面思考的力量”,作者Norman Vincent Deale,只要我們有正面積極的思維與信念,夢想就會成真。而到目前為止,全球最暢銷的書,〝秘密 The Secret” 就是在談 “吸引力法則 the law of attraction”,我們的思維會產生一道吸引力,我們的生活會被我們的思維吸引過來。這些書籍及信條讓人鼓舞激昂,但是他們只說對了一半,在信念的背後必須加上勤奮刻苦的努力與堅持,必須面對各種挑戰與挫折,必須學會在失敗中站起來並從失敗中獲取經驗繼續往前行,如此才能使夢想成真。否則一昧只是相信思想就能改變一切,最終還是只能換來無數的失望與挫敗。


思考致富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5 --- 信念即自我實現的預言! Positive Psychology 05 --- Belief as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成為你想在世界上見到的那個改變。
--- 甘地 ---

正向心理學的學習並不是只是純然要學習如何讓自己變得快樂而已。根據 Barbara Fredrickson 的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 正向情緒的拓展與建立理論”,正向情緒有著演化的原因。正向情緒除了產生快樂愉悅的情緒之外,主要的目的在於拓展我們心理免疫力,讓我們的心靈得以成長茁壯。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叢林中遇上一隻獅子,我們肯定得全神灌注地武裝自己,準備迎戰,啟動 “戰與逃 fight & flight” 的基本心理機制隨時備戰,我們無法分神去想明天要去哪兒聚餐?下班後要趕緊去接小孩這些問題,一不留神,我們就成了獅子飽餐的美餚。但是,當獅子已經遠離後,我們已經脫離這個威脅後,我們腦海就要擺脫這個陰影,不要讓心中隱形的獅子還無處不在的陪伴著我們。然而,我們卻很容易就陷入這負面下轉漩渦的循環而毫不自覺。別人講了一句話惹我們生氣,這件事或是這句話經過幾小時的心靈烹煮,我們卻愈想愈生氣,甚至於想起過去曾跟這人相處不愉快的所有事件。我們不是不可以生氣,但是威脅過後,理應回歸到水平線上,學習正向心理學則有這個優點,當我們拓展心理免疫力之後,我們比較容易理性思考回歸到情緒水平線上。

漩渦


舉另一個例子,假設我的女朋友離開我,我覺得非常傷心難過,我的思維會陷入 “窄化並收縮” 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會讓我感到悲傷,我只關注到自己,只注意到自己被女朋友甩了這件事件,好像整個宇宙就只剩下這件事。這悲傷的情緒會導致思維更加窄化,如此周而復始,而行成向下的負面漩渦,久了之後,我們會困在這漩渦中無力脫離,變成惡性循環,就像被困在龍卷風中無法脫離,而形成了 “憂鬱” 的症狀。而且這股負面的龍卷風來勢兇兇,企圖將週遭也都一起吸進龍卷風中心。而正向心理學則正好相反,正向心理學會產生 “拓展病建立” 的正面思維,幫助我們產生正面的情緒,正面情緒會更加強我們拓展,而形成良性的循環。我眼界因而打開了,我們不只會關心自己,還會將焦點放在其他人身上,關懷他人關心萬物,我們心量更寬廣。我們會想:我還能做些什麼呢?正向情緒有辦法幫助我們脫離下行的惡性循環旋渦中。正向情緒可以是因為看了部喜劇電影,可以是因為做了個深呼吸,可以是跟朋友有愉快正向交流,做這些事都可以幫助產生正面情緒,最重要的是不要在負面事件都經過大半年還耿耿於懷,無法釋懷,成天陷在這事件與負面情緒中。

那麼,追求快樂是不是一件自私的行為呢? “我想要過得更快樂”這個想法是個自私的想法嗎?通常我們歸類自私是件不道德的事,因此人們在追求快樂或是感覺到快樂時,會覺得內疚,世界上有那麼多苦痛與災難,而我還在此享樂!我們該如何回應這個問題?首先,快樂不是個零和遊戲,快樂是個正和遊戲。我們的快樂不是從別人那兒剝奪來的,當我們快樂時別人同時也可以很快樂,這兩個快樂並不衝突,更重要的快樂是會傳染的,是可以產生加乘效果的。當我快樂的時候,我更有能力為他人也帶來快樂並且創造快樂,因此快樂是件有道德的行為。佛陀在數千年前曾講過:數千支蠟燭可以被一支蠟燭點燃,而無損這支蠟燭原來的壽命。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4 --- 環境能改變人 ! Positive Psychology 04 --- Environment change us!

改變有可能發生嗎?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空有理想、有熱情、有意願,但是卻無法改變任何既定的事實。心理學界非常有名且耗資龐大的〝勞斯萊斯計劃〞,針對250 位不良青少年給與完成的支持,無論是課後輔導、物質、醫療、心理諮商等等,去對照另外250 位同樣出身貧窮區的不良青少年,追蹤比對近 40 年之久的研究計劃,結果卻顯示給予的支持與資源完全沒有發揮到作用。心理學界看了這樣的研究成果非常沮喪,難道改變真的是天方夜譚嗎?非也,是找錯族群,對象失誤。馬斯洛 Maslow 曾期勉大家應該採用〝曼哈頓計劃〞的思維模式,曼哈頓計劃二次大戰期間,由美國主導的一項研究計劃,主要目的是製造原子彈,是二次大戰盟軍能夠勝利的一項重要軍事工程。當時整個計劃集結了英、美等國與製作原子彈相關的各領域頂極的專家學者們,美國政府給予完全的資源與支持,因此在短短兩年內將原子彈設計出來,得以擊敗日本。


曼哈頓計劃


除了曼哈頓計劃之外,我們也看到 Marva Collins 在貧困區對不良學生們教育上的成果。因此,改變是可期的,重要的是要找出可行的方法。不要小看一已的力量 The Power of ONE,很多事情的發生是因為一個人或是一小群人的努力而已。舉個例子,如果我答應每天給你一萬元,但是相對地,第一天你第給我一塊,第二天你在給我二元,第三天四元,按這個計算下去,雙方各給對方30 天,你是否願意這樣跟我交換呢?三十天之後,我會給你三十萬,但是你知道相對地你要給我多少錢嗎?五億三千六百八十萬!嚇一跳吧!還記得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叫做〝把愛傳出去 Pay it forward〞,片中小男孩就是因為要完成老師無心交待的一項功課,要做三件好事幫助三個對象,然後要求接受你幫助的對象也同樣去幫助三個人,無論對象是否之前熟識,也不管幫忙的事情是大是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小男孩便已經發起了這項〝把愛傳出去 Pay it forward〞的運動 movement。所以,不要小看一己的力量,只要有心,付出行動,你有可能就是改變世界的那一位。


把愛傳出去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3 ---快樂是一種隨機現象嗎? Positive Psychology 03---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

班夏哈在第三堂課的前半堂課中,重申為何正向心理學必須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而不是僅是依附在其他學科中做些零星的研究。因為自從心理學在一百多年前被正名並且從哲學領域中獨立出來之後,絕大部份的心力都是用在探討如何幫助心理不健全的問題及病患們,期許能夠從心理治療中讓患者恢復自信,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這比率高達 21:1,不是 10:1,更不是5:1。我們不是說這個族群的人不需要關懷,而是這比率需要稍加調整,以維持一個合理的平衡。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算數加以說明。這些心理不適的症狀就像是負的分數,當我們努力將疾病治癒之後,最多也是回到 0 分而已,不會讓我們變成正的分數。所謂正的分數是指我們身、心、靈各層面的健康是必須靠我們去努力經營、培育、灌溉才可以獲取,這是從零開始的一段旅程。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就是最低分 ─ 零分,如果我們付出心力去做就會從零分開始攀升。這也是在 1980年代由 Aaron Antonosky 所倡導的〝健康本源學 Salutogenesis〞的精髓所在,我們要將心力用在探討健康的本源,要怎麼做才會健康,而不是去探討要怎麼做才能讓病情好轉。所以,生病要找醫生,因為醫生可以幫你把病治好;但是,健康得靠自己,唯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有健康的身心靈。


健康本源學

這段英文是這麼講的:We are sick because we are ill. 我們身體不適是因為我們患了某種疾病。通常一般人會認為:If we take away the illness, we will become healthy. 如果將這些病痛解除,我們自然而然就能恢復健康。這樣的觀念是錯的,我們治好疾病之後只是回到零分 (疾病讓我們產生負的分數),要產生正的分數必須做更多,而不僅是吃藥、打針、開刀或住院而已。這個概念運用在心理學上就萌起了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我們不僅僅是要消除焦慮、憤怒、憂鬱、精神分裂等病症,單純治療這些並不會讓人快樂、幸福的。要快樂、幸福,我們必須要重視我們的強項與長處,並且隨時灌溉施肥且提供充足的日照,讓他們得以茁壯成長,不至於枯萎,唯有這樣有意識的經營長處與美德,找到生命的意義培養出對生命的信心,我們才能發揮潛能,才能活出快樂的人生。

班夏哈舉了兩個例子補充說明。第一個是延用心理學家 Nathaniel Branden 所提出的〝心理免疫系統 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來說明正向心理學的學習就等同提昇了心理免疫力,心理素質高的人不只過的快樂,同時遇上挫折困難的調適能力也強,不容易被生命中一定會發生的風風雨與擊潰。另一個例子是汽車的引擎:如果車子的引擎較小,當遇上陡峭山路時,很容易就無法行駛。這兩點也是前一堂課所介紹到的韌性 Resilience 的概念。


免疫系統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班夏哈正向心理學02 ---為何要學習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02 ---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我們為何要研究正向心理學?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探討,David Myers 在2000年提出的一篇報告中,指出從1967年到 2000年這33 年期間,這段時期也正好是正向心理學啟蒙時期,整個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報告中,有500多篇跟憤怒有關,有大約41,000 篇跟焦慮有關,而跟憂鬱有關的報告則高達50000多篇。反觀跟喜悅有關的研究報告則只有 415 篇,跟快樂有關的有 2000篇,跟生活滿意度相關的則是約 2500 篇。對於消極的研究與正面積極的研究的比率是 21 : 1,這個比率顯示出心理學有問題存在。想像一個人如果快樂一天,接下來的 21 天都是處在憤怒或是焦慮中,我們也會斷言這個人應該有問題。

我們還可以從其他客觀的數據發現,像是全世界自殺的人口一直在攀升中,患焦慮症的年齡逐年在降低中,我們是否應該花更多精力去研究這些負面消極的主題?也許 21:1 的比率甚且不足呢!沒錯,也許有更多心理不適的人需要照料,但是總該有人致力於去矯正這天平的不平衡,花些精力於研究正向的主題。

為何正向心理學必須獨立成一門學科,而不是僅僅針對快樂或是美德或是潛能為主題來做研究呢?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 提出正確的問題才有可能創造實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範疇是將以往總是朝向解決人類不正常心理問題為主軸的方向改為提問為有什麼是可以讓事情變好又可執行並且有成效的為主,一旦開始執行又能產生成效,將會激勵人們持續性,因此假以時日,便會看到改變。
2. 單純去研究如何解決不快樂並不會為我們帶來快樂對於快樂這個議題必須單獨研討。
3. 最重要的,預防永遠是對峙負面最佳藥方。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班夏哈的正向心理學01,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 Tal Ben Shahar ‘s Positive Psychology -1,What’s Positive Psychology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老子
Knowledge is about informationWisdom is about transformation

從本章開始,我們要開講 Tal Ben Shahar 在哈佛大學所講授的正向心理學課程的內容,共十篇。附有中文字幕班夏哈在哈佛大學教授最後一次的上課內容網址也會一併提供給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參考。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靈導師--- 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PhD.) 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班夏哈在哈佛大學教授「Positive Psychology正向心理學」,2002年班夏哈開課的第一年,只有八位學生選修,兩個人退選,只剩6學生上課。但是三年後選課人數超過一千四百人,超過了王牌課程《經濟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塔爾班夏哈共有五本著作,在台灣由天下雜誌出版了其中的兩本《幸福的魔法》《更快樂》。

班夏哈

因為大學時代個人的不快樂,讓班夏哈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可以更快樂?」。大多數的人以為只要達到某個未來的目標,譬如考上哈佛大學、獲得終身教職、賺到足夠的鈔票,就可以「永遠」獲得快樂,事實上卻不盡然如此。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他整理出許多具體的研究結論,可以幫助自己變得快樂,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練習實踐。班夏哈在 2010 年離開哈佛大學,回到家鄉以色列的賀茲利亞學院創立梅堤夫中心(Maytiv Center),以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和發現為基礎,發展幼兒園到中學老師的師訓課程。因為班夏哈發現,科技和都會型態的經濟發展環境,讓下一代孩子憂鬱的比率愈來愈高,學習「快樂」必須愈早開始。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人生意義治療法 (Logotherapy)


〝人會為意義而生,也肯為意義而死。〞
                                       ---- Victor Frankl

心理學是個到目前為止才 100 多年歷史的新興學科,雖然時間不長但已蓬勃發展,各心理學領域自立派別,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給。從發展時期分有第一勢力的行為學派,第二勢力的精神動力學派及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派。依研究類別區分則有知覺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目前流行的正向心理學。若是按照應用區分則類別更廣,有教育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組織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等等,有時還真會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不知彼此真正區別何在。在這麼多學派當中,我對於人本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情有獨衷,因為受到人本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的感召,覺得心理學應該更將心力用於探討人性善良的一面,並將研究重點置於如何提升人的潛能,讓人類可以過得更幸福與快樂。在這個前題之下,有個旁支的 “意義心理學” 非常值得特別跟大家介紹。

所謂意義心理學也稱之為 : 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維克多.法蘭克 (Victor Frankl) 是意義治療法的始創者。他於1905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死於1997年。1930年和1949年分別從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曾任維也納精神科教授。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更是虔誠天主教徒。二次大戰,法蘭克和其他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他被剝奪了自由、父母、妻子、愛情、工作與著作原稿,可說是一無所有,眼看難友們一個個消失在煤氣房,受盡折磨與痛苦。二次大戰後,創立獨樹一格的意義治療法。1992 年,他的朋友和家人為他設立了維克多•法蘭克研究院。正因為集中營中的悲痛經驗,反而使他發展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正如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話:“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使他後半生能活的健康快樂。67 歲時領取了飛行員駕駛執照,80 歲時仍能攀登阿爾卑斯山,並到世界各地演講推廣意義治療。


Victor Frankl


法蘭克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裡的一名俘虜,《人對意義的尋求 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正是作者對集中營曆煉和浩劫的描述,同時,也是俘虜編號119104的他,在牢獄生涯裡發明“意義治療法”經過情形的忠實記載。法蘭克的雙親、兄長、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裡,就是被送入煤氣間,一家人只剩下他和妹妹。這樣一位喪盡一切、歷劫歸來的生還者,這樣一位歷經慘絕人寰遭遇的精神醫學家,他對生命意義的追問的確值得我們洗耳恭聽。此書銷售了900萬本,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為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之一。


意義的呼喚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笛卡兒的夢境論,這一切真實的跟夢境一般!Reality vs. Dream!

人類整個人生經驗的積累是透過分分秒秒感官與紅塵的接觸與解讀所印驗而得。我們五種感官知覺交錯編織出我們五彩繽紛的人生,不幸喪失任何一種知覺的人,人生的體驗便有了缺失。我們用下表簡單總結一下這五種感官知覺的運作流程。每種感官知覺有對應的外在刺激,不同型態的刺激激活了我們不同的感官,並由那個感受器轉化為魔電位後,順著不同神經傳輸路徑傳到大腦不同區域,加以解讀並分析比對後,產生不同的感官知覺,包含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而建構出我們腦中的世界。當然,在那解讀,分析與比對的過程牽涉到另一個心理學的領域 --- 認知心理學,是另一件龐雜繁複的重大工程,我們日後再詳述。


五種感官知覺

知覺流程


這五項感官知覺正巧也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所寫 “心經” 中的 “眼耳鼻舌身意” 所對應出來的 “色聲香味觸法”!而整個知覺心理學的過程,也被佛陀在心經中用簡單的幾個字闡釋,那就是 “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外在紅塵的刺激,受就是指人類的感受器官,想即表示我們大腦處理資訊後所產生的知覺,這裡包含了我們過往的記憶與經驗,行則是因為有了知覺之後產生的行為舉止,最後的識則是指我們最終產生的心靈意識。心理學是近一百年才從哲學思維中獨立而成的一門學科,各個學派的心理學家們無不窮其心力,用各種研究方式想要一虧人類心智之奧妙。釋迦牟尼卻在兩千年前,簡簡單單地用幾個字便將人類變化萬千的心智運作描述到位,甚且還提示了如何脫離這痛苦循環枷鎖的妙方,佛陀真正是個大智大慧的覺者。

我們所感受到的世界最終是透過大腦的不同區域加以各別解讀後,再將之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世界與自我。我們有沒有可能其實缺少知覺中的任何一個流程,而直接跳到最後一個步驟?有沒有可能根本就沒有外在紅塵的刺激,而我們卻以為是有這些刺激?或者,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將這些刺激移植到另一個塑主,而不是在我們人體,但是還能夠讓我們依然產生這些感官知覺的反應呢?因此, 好萊塢電影事業裡創意無限的那些編劇們便找到了他們最激賞的電影體材。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部基諾李維的電影 --- “駭客任務 The Matrix”,特別是第一集,描述這個看似真實的世界,其實是電腦模擬世界Matrix母體,整個人類被電腦所控制。簡單說,我們其實只是電腦程序母體中的一堆程式所反應出來的人生罷了!想想,也不無可能,有誰能夠證明我們不是只是程式中的一小環節?還有另一部由布魯斯威利所主演的 “獵殺代理人 Surrogate”,描述人類可以量身訂作出自己年輕貌美的代理人,只要戴上頭罩的傳輸機就可以將代理人所經驗的感官轉化為自己經歷的一般。我經常讚嘆好萊塢的編劇們的創意,更激許他們各種專業的水平,要能寫出這類劇本,心理學的根底必須夠紮實。但是,想想他們的創意是否有些許可能性呢?


The Matrix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情感的交流 --- 觸覺! Relationship builder --- Touching!

人體感官主要包括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五種,而其中觸覺為感官經驗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皮膚不但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約占總體重的16%,也是胚胎中最先發育的感覺系統,更是身體中分布最廣、訊息最多也最為複雜的感官系統。

觸覺中包含有至少十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皮膚上有數百萬計的感覺末梢。每一小塊皮膚都與另一小塊皮膚不同。每一小塊皮膚上感覺器官分布的數量也不同,因此,對於疼痛、冷、熱以及其他的感覺也不相同。


觸覺

正常皮膚內分布有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它們的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廣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內,以感知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引起相應的神經反射,維持機體的健康。因此皮膚有六種基本感覺,即觸覺、痛覺、冷覺、溫覺、壓覺及癢覺。觸覺為皮膚感覺的一種,在心理學所探討的狹義範圍,指皮膚受到機械刺激而產生的感覺;而廣義的觸覺,還包括增加壓力使皮膚部分變形所引起的膚覺,亦解釋為接觸皮膚或施加壓力,其對於力學刺激所引發的感覺。觸覺感受器在頭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分布都極為豐富,尤其是手指尖。人的雙手不但絕頂靈巧,而且是人類與物質世界保持切實接觸的主要媒介。人們自身的觸覺對機體是有益的,如經常伸一伸懶腰、半躺在搖椅上前後搖擺,可以鬆弛神經系統;經常進行洗溫泉浴、淋浴、擦身和按摩,可以使疲勞的肌肉放鬆下來。


觸覺神經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享樂的知覺 --- 味覺! Enjoyable perception --- Taste!

我們終於找到一種感官知覺, 是跟存活沒有絕對的關係, 那就是 “味覺”!雖然存活下去對於每個物種而言,至關緊要,但是如果都僅僅是為了存活的目的,總教人有些感傷。味覺是一個很特別的知覺,因為他主要是靠舌頭上的味蕾來感受味道,可以說是一種近距離的感官知覺。當我們發現我們吃的東西或是喝的東西會有致命的危險時, 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應變。因此,不好的味道會引起不悅的情緒,當然,這也會提供寶貴的訊息,但是沒有視覺、聽覺或是嗅覺來的直接。




簡單來說,味覺的產生是因為溶於口腔內的化學物質(即味道分子)與味覺受體結合,進一步使味覺細胞產生神經訊號,訊息傳遞至大腦解讀後,得到各種味覺感受,並分辨進入口中的食物種類。我們每個人在舌頭上,有許多肉眼可見的小凸起,味蕾就在這些小凸起上。每個味蕾上都有味覺感受器,稱為味覺細胞。 味覺是一種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口腔內感受味覺的主要是味蕾,成人有2000~8000個味蕾,而嬰兒則有近10000 個味蕾,味蕾數量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少,對於味覺的敏感性也相對降低。


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