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 Happiness 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SWB;Subjective Well-Being)。屬於正向情緒的一類。那麼,快樂究竟是天生的?或是後天可以培養的一種特質呢?環顧四周,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有些人似乎就是天生快樂因子特別強烈,隨便任何一件芝麻小事也會令他們雀躍萬分,喜樂無限,譬如:聽到一個笑話、喝到一杯好茶、拍到一張好照片等等;反之,我們也會發現有另一族群的人,他們的笑點卻總比別人來的高,無論碰到什麼事情,很難見到他們開懷,總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本來就會這麼發生似的,沒有任何驚喜感。先天是被基因掌控著,靠遺傳而得;譬如,一隻帶著豬的基因的動物是絕不可能長成一隻狗;一朵帶有玫瑰花基因的花也不可能變成是一朵杜鵑花吧!後天則是靠學習而得,因此教養便顯出了他的重要性。
天生與後天的爭辯,在心理學的各大學派中,一直是場持續性的激戰。
有關於天生致勝的研究,首推心理學家由南希·西格爾 (Dr.Nancy
L. Segal)博士所撰寫的一本有關研究明尼蘇達州分開長大雙胞胎 (MISTRA) 的書 ---《一同出生,不同成長 Born together,Reared Apart》。1979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托馬斯·布沙爾教授在報紙上看到一對俄亥俄州的雙胞胎的報道。雙胞胎在出生時分離,長大後又團聚,並證明具有驚人地相似的習慣。布沙爾教授開始收集有關同卵雙胞胎 (Monozygotic
Twin) 分開成長的歷史案例,並邀請他們來明尼阿波利斯做研究。到目前為止,雙胞胎研究從開始已過了三分之一世紀,其他重新團聚雙胞胎的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研究數據是驚人的。分開長大的同卵雙胞胎擁有更加類似的智商(74%),高於一起成長的異卵雙胞胎(60%),遠超過父母和孩子(42%); 兄弟姐妹(31%); 收養的兄弟姐妹(29%-34%)。除了基因之外沒辦法可以解釋這樣的遺傳。不論是孩子的健康、智力、快樂、成功、品格、或價值觀,父母教養的力量相對來說比較短暫,而基因的力量十分長久。
天生與後天的爭辯,在心理學的各大學派中,一直是場持續性的激戰。
(一同出生,不同成長) |
雙胞胎帶著幾近百分之百相同的基因,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各種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分隔兩地,被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收養長大。那麼,在長大成人之後,他(她)們是否還能擁有相同的個性呢?西格爾博士的研究發現震驚業界;縱使雙胞胎是跨州或甚至跨國被收養,但是他們卻沒有因為爸媽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差異、教育方式不同而改變了他們原來雙胞胎相同的特質。書中結論,以個性(Personality)而言,有50%,而以智力(Intelligence)而言則高達70% 是由先天基因所決定。
第一次讀到這篇研究報告時,著實讓人沮喪了一陣子。因為一直以來的信念,像是"人定勝天"、"英雄不論出身低,只要肯努力都有出頭日"似乎要被打破!每個人在出生,或者更嚴格地說,在懷胎那一刻起,人生就已經被基因圖譜給鎖定,我們這一輩子只是依照基因自己決定的道路往前邁進不可預知的人生而已。但是,心理學派的第一勢力 --- "行為學派(Behaviorism)"則不以為然!
約翰.華生(John Walson),行為學派創始人,的一段名言:
"Give me a dozen healthy infants, well-formed, and my own specified world to bring them up in and I'll guarantee to take any one at random and train him to become any type of specialist I might select--doctor, lawyer, artist, merchant-chief, and, yes, even beggarman and thief, regardless of his talents, penchants, tendencies, abilities, vocations, and race of his ancestors."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我將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 醫生、律師、藝術家、成功的商人,或者也能成為一名乞丐或者甚至是名竊賊,而完全不用考慮到他的天賦、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行為學派的一個主軸中心思想是"形塑 shaping",任何動物(包括人類)的行為都可以透過制約而習得。我們以後再回來談制約這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對於教養孩子或是教育工作有興趣的朋友們,制約 conditionting 是必讀的寶貴研究資料!
現在,要回到本文的主題:快樂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習來的呢?
讓人欣慰的是,根據研究發現,快樂的決定要素有三,如下圖所示:
快樂決定要素 |
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基本上有50%還是取決於你先天的遺傳,所以,看一下你的爸爸、媽媽;甚至是祖父母;看看他們的個性。基本上,你會從自己的身上看到他們遺留下來的影子。10%則是決定於外在的環境,難怪孟母要三遷,我們身處的環境提供了後天改造或發揮基本的條件。最讓人振奮的是,有40%是操之在我。這聽起來還頗有儒家中庸之道的道理與奧妙,看來先天跟後天不分軒輊,各領風騷。
那麼,我們就在下一篇來揭露一下,那40%我們可以掌控的部份是該如何掌控?
哈哈~~古大師,看了您這篇之後,真是太讚了!小弟對您寫的,有以下幾點膚淺的看法請多包涵:
回覆刪除1.當一個議題(subject)被討論時,特別是有正反兩面不相上下時,我們必需要有一個重要的立場來檢視這個議題:
A:這個議題的定義是什麼?它是否有操作型定義?
B.這個議題的研究法在哪裡?(認識論?方法論?)
C.這個議題的研究途徑是什麼?
2.快樂倒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我想要先回歸您對“快樂”這個議題有什麼樣的定義?如果要量化,那麼操作型定義更是不可免!
這是第一步!
3.小弟剛拜讀您寫的,無論是支持快樂是天生的或是後天的,都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研究對象:“人類”,這在研究途徑上會遇到一個疑慮,那就是,每個人的獨立變數太多,ABCD四個人就有四個獨立變數!所以在研究母體上,行為學派學者,不知是否有更多的證據來支持那50%,40%,10%的數據?
李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