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嗅覺辨識真巧妙! Amazing and Wonderful smelling!

我們的鼻子是如何分辨出各種氣味?做個簡單測試:兩杯深褐色液體,你能不嚐一口就分辨出哪一杯是咖啡、哪一杯是熱可哥嗎?靠視覺可能沒辦法,但靠嗅覺卻可以,這是怎麼辦到的?

嗅覺是最原始的一種感官知覺。有趣的是,嗅覺對於人類而言,也是最先退化的一種感官知覺。嗅腦在一億五千萬年前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在大腦中是嗅神經通入部份,就位在鼻樑後方,是大腦皮質最早形成的地方。嗅腦在低等動物中很發達,我們現在仍然可以在兩棲爬行類動物的腦中看見。而人類的嗅腦則自數萬年以至數十萬年前開始逐漸退化萎縮,並被日漸發達的大腦皮層覆蓋。關於嗅覺,現代人的嗅覺,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之後,已經沒有低等動物的重要,主要目的也轉為取悅享受之用。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 ,能四處觀望時,嗅覺的價值就開始漸漸減少。嗅覺對以視覺導向而有思想的人類而言,相對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嗅覺
先前提過我們的感官知覺最重要而且最原始的目的是,為瞭解讀外在訊息,加以判別並做出決定,好讓我們可以順利活下去。是的,就是這麼簡單的理由與目的而已。嗅覺,其實在執行這個目的,功能是很強大的。嗅覺是求生的重要本能,動物會依靠氣味覓食及求偶。因為,視覺與聽覺都是去接收物理波動,都有限制性。聽覺是種機械波,沒有介質的傳遞,我們就聽不到,太遠的聲音或是太小的聲音,我們也聽不見。視覺是去接收光波,光波雖然比聲波強烈,但是受到阻隔也是看不見,沒有物體的反射,我們也只能看到一片白光。

從嗅覺開始,我們進入化學課程。我們之所以可以聞到氣味,主要不是因為波動,而是因為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傳入我們鼻子的嗅覺上皮,轉換成魔電位,傳至大腦中負責嗅覺的區域 --- 嗅腦。人類的嗅覺末梢神經細胞,雖分佈在鼻「內」的嗅覺上皮,直接嚗露在空氣中。不像耳朵或眼睛的神經細胞。耳朵的聽覺神經細胞,有淋巴液、卵圓窗及耳膜,與外界分開。眼睛的視神經細胞,有玻璃狀液、水晶體及角膜,隔離外界。而且嗅覺神經細胞能持續替換它們自己,稱為「複製現象」。但是視網膜或內耳神經細胞,幾手無法修補它們的損傷。這是嗅覺神經與其他兩者,最大的差別。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們能夠聽見?What is Sound?

聲音,為什麼我們能夠聽見各種聲音?跟視覺一樣,聽覺是靠雙耳接收聲波之後,傳到大腦負責解讀聲波的顳葉(位於兩耳內側)加以分析解讀。聲波是讓我們能夠聽到聲音的外界物理波動,跟光波很不一樣,聲波是種機械波動,必須靠著介質(中間物質)才能產生,最常見的就是空氣,聲音就是靠空氣中的振動而產生的。很難想像太陽距離我們那麼遙遠,但是,只要太陽一露臉,我們就可以看到光;聲音就不同啦,兩人相距一公里,就算沒有阻礙,對方講的話我們也很難聽得見。


聲波

聽覺跟視覺一樣,原本的功能也是提供訊息好讓我們做出即時判斷以便存活下去。什麼樣的聲音會讓我們產生警覺?通常是突如其來的聲響或是巨大的聲音,我們會嚇一大跳,全身會顫動一下,呼吸變得急促,那是因為激發了交感神經,引起 “戰或逃” 的備戰機制。除了這個功能,聽覺還輔助視覺,幫助我們定位,讓我們知道我們跟身旁物體的關聯性,協助我們做出行動的準備。如果閉上雙眼,我們會覺得聽覺變得比較敏銳,聽到的聲音種類變多了,豐富了,也比較專注了。聽覺是第二重要的感官知覺,約有20%的訊息來源來自聽覺,但是,我們其實沒有太注意他。現代人的聽覺比較專注在兩種 “人造”的聲音上,這兩種聲音提供了人類情緒的促發劑;他們是 “語言” 與 “音樂”。

跟視覺一樣,人類的聽覺也是只能接收聲波中的一小段,人類的耳朵一般只能聽到約在20 Hz至20,000 Hz(20kHz)範圍內的聲音,其上限會隨年齡增加而降低。其他物種動物的聽覺頻率範圍也有所不同,像狗可以聽到超過20kHz的聲音,但無法聽到40 Hz以下的聲音。不同物種動物的聽覺頻率範圍如下:

蝙蝠:1000~120000Hz
海豚:2000~100000Hz
貓:60~65000Hz
狗:40~50000Hz
人:20~20000Hz

所以,有所謂魔音穿腦,太高頻或是太大的聲音不只讓人不舒適,還有可以讓人致命。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錯覺!Illusion!

錯覺(illusion)是感覺的扭曲。是大腦對外在刺激的錯誤分析。值得一提的是,錯覺和幻覺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現像。錯覺是大腦對於刺激的分析錯誤,後者是在完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大腦仍然感受到刺激。舉一個例子,一個人聽到有人在叫他,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人在叫他。(這是幻覺) 一個人聽到水流動的聲音,但事實上,該聲音是其他相似於水流動的聲音,並非真正的水流動的聲音。(這是錯覺)。幻覺是一種精神疾病,電影 “美麗境界 A Beautiful Mind” 中所描述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 John Nash約翰•納許,從大學時代就覺得自己有個室友,到晚期覺得有個小女孩一直跟著他,都是幻覺,其實都沒有這些人物,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類型。

因為人類的知覺絕大多數來自視覺,因此,無論是心理學,生理學或是腦科學對於視覺也相對投入最多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有關於 “看見 seeing” 這件事,我們理解的也比其他知覺多,不過,我們對於視覺的完整運作到目前仍然無法全然理解。因為,這其中不僅僅是視網膜將光子轉換成電位傳送到大腦枕葉加以分析而已,我們還必須在瞬間即時辨別出顏色、形狀、遠近、移動的方向、速度;同時要從過往的記憶資料庫中,比對並解讀這物體的名稱,給予意義,並判斷這物體是否會對我們產生威脅或危險,這所有的運算都是即時,沒有間斷。也難怪我們需要睡眠,大腦的確需要休息;至少睡覺的時候,雙眼是閉上了,所以不會再傳送光子進入枕葉等待分析解讀。為了應付這麼龐大且煩瑣的運算,大腦會做出假設以節省資源的耗費。有很多的運算變轉化為自動化運作,無意識的自動化運作來節省時間。大腦根據經驗質訂出規則,其中一條是,大腦假設世界是恆常不變的,如此,他才能夠利用過去的經驗質來分析眼前的狀況。大腦不可能將每條資訊都將成新的資訊來處理,這樣工程太浩大了!這也是錯覺產生的背景與原因之一。

佛教講的 “無常”,指的是這宇宙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因為從最根本面,一切都是波動與粒子,波動與粒子是隨時都在運作著。這個真理違反了大腦運作的基本假設,大腦偏好恆常性,否則大腦很快就會當機。這是我們受苦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踏上心理學之路之後,發現佛教的教學跟現代心理學的基礎有太多不謀而合之處,佛學不僅僅是哲學,也是門應用心理學!

接著,我們來看幾個經典的視覺錯覺的例子。

1.Checker Shadow Illusion 棋盤陰影錯覺



A方塊和B方塊的顏色是一樣的。環境影響了我們的感知,讓我們產生錯覺。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眼見難為憑”,再談視覺! “To see is to believe” OR “To believe is to see”!

我們的一生,是透過五種感官知覺對應外在紅塵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各類主觀情緒與反應交織而成的故事。我們對於外界,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基本認識都是透過五種感官知覺所形成的。視覺在這五種感官中又佔最重要的一環,視覺佔了近 60%的比重,我們對外界的接觸主要來自我們雙眼所看到的世界。


每天起床一睜開眼,外界的訊息就開始源源不斷透過眼睛進入大腦。藉由眼睛接收到的資訊,讓我們知道身在何處,得以尋找食物或避開危險及障礙,同時,眼睛也是知識學習與經驗累積的主要資訊來源。眼睛擔負了生存與學習的重要任務,它負責將外界視覺訊息傳遞至大腦,同時也接受大腦的控制來轉動,因此眼睛所展現有關知覺、認知及動作之間的三角關係,向來是科學家極有興趣的研究主題。

視覺
前一篇,我們曾介紹過,光波是種物理波動,人類眼睛所能接受到的光波範圍,僅佔整個光波中非常小的一部份,貓與狗跟我們能接收到的光波不一樣,我們家裡養的寵物,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世界長得不太一樣。而且,眼睛僅僅負責接收可見光,真正讓我們看見物體則是靠大腦枕葉的分析與解讀,而這個分析與解讀的過程極為繁雜,我們雙眼以 1/30 秒的速度快速輸送光波到枕葉,我們幾乎是在即時間,變分辨出我們面前所站的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搭的公車,我們喜歡的食物等等訊息。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視覺,有著很多我們不瞭解的奧妙之處。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全宇宙性能最強大的相機 --- 我們的眼睛!The most complex and powerful camera in universe --- EYE!

前面略微瞭解了整個心理學的發展史,歷史課到此先告一個段落。我們日後還會有機會繼續探討,現在只是個初步的框架。知道心理學要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也是這一百多年的事,早期的心理學大本營都在歐洲,到現在雖然因為腦科學與認知心理學已移師轉到美國,但是歐洲仍舊有許多有名的心理學家。從第一勢力的行為學派,主張人的心理狀態只能透過外在的行為來研究,第二勢力的精神動力學派主張要透過深層的潛意識層面去瞭解人的內心世界,進而對於精神病患採用談話性的治療方式,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勢力到第二勢力的巨大改變,從全然的外在行為跳到最深層的意識與潛意識,從這邊開始又回到原始的問題:我是誰?who am I。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強調將重心放在健康的人的心理狀態,重視人的存在與價值,以及人潛能的發揮,是另一個大轉折。到目前盛行的正向心理學,繼續帶領我們更深入的探索人性本善!


但是,心理學本身是門涵蓋極廣的學問,我們要從歷史的探討轉到感官知覺的探索,來瞭解一下五種感官在大腦與心理學的運作模式。五種感官知覺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分別透過生理不同部位獲得外界的物理波動,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與皮膚。這五種感官知覺基本上每個物種都有,只是優劣不同,像人類的視覺就遠差於老鷹,老鷹在幾百公尺的高空盤旋時能準確地看到水面上的魚,以飛快的速度精準地撲下並捕獲到牠的獵物,人類是完全做不到;人類的嗅覺也遠不足狗,狗狗可以嗅出行李箱的物品是否有違禁品,這點人類也做不到;人類以單項排名的話,沒有任何一項可以進前十名,但是為何現在這個世界是由人類所統領並管理,這我們以後再討論。今天,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視覺。

視覺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二十一世紀新主流,正向心理學!21st century main stream --- Positive Psychology!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人是無法退出江湖的”!這句話是電影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有名的台詞,我非常欣賞,因為這話道盡人性基本面向。通常,在任何群體中,時間久了很容易就會產生隔閡與紛爭,心理學也不例外。1954年由馬斯洛所倡導的人本心理學,在60~70年代,在美國大放異彩,被壓抑久了的心靈能量得到了舒解與釋放,那股力量銳不可當。在美國,加上同時期的其他社會風氣,因而鼓吹了風靡一時的嘻皮與搖滾。坊間也出現許多工作坊,開始教授心靈成長或追求自我的課程。這些課程後來也逐漸傳到亞洲,在90年代台灣極盛一時的潛能與成功學就是源出於此。

人本心理學在很短的時間內竄起,卻很快地殞落。原因很多,研究人本心理學為何這麼快衰敗的報告也很多,但是很難整出一個共識。從學術角度而言,馬斯洛等人所提出的論述基本上大都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限制了論述的嚴密性與延展性,有人覺得是研究經費來源的困窘;從社會角度而言,因為非專業性的講師批著人本心理學的亮麗外衣,很容易取得學員信賴,從而在不正當與不正派的心靈諮商與療癒課程中,反而更加傷害了參與的民眾與學員。這些都是非戰之罪,怎麼可以怪罪到人本心理學的頭上呢?無奈社會大眾還是盲目的,在人們逐漸淡忘人本心理學之際,在2000年由馬丁. 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在所在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所提出的正向心理學,正式由人本心理學派中分裂出來,獨立成為一門新的學派。主要目的在幫助個人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以作為對抗困境與挫折,掌控逆境,讓我們在遇上困難時不會輕易落入憂鬱的心理狀態中。正向心理學一經提出之後,在美國學術界、教育界、甚至是企業界都掀起一股熱潮,美國哈佛大學也於2006年開正向心理學的課程,而且還成了比經濟學原理這門課更受歡迎的課程。然而,正向心理學並未成為心理學的第四勢力,不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時間還不夠長。說實話,Seligman 是個很懂行銷的學者,這點就比其他心理學家強很多,大部份的心理學家都太過學術性,所以,只能在心理學的領域中打轉,永遠很難轉出去。雖然正向心理學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認同,但是很難提出有力或是新穎的論述。如果我們要談正向心理學究竟在教導些什麼,基本上會又回到人本心理學的主軸。如果真的要講,Seligman強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可能是一個突破點,但是這對於正向心理學的內容與應用並未產生任何不同。

Martin Seligman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無盡潛能,人本心理學!Human full potential --- Humanistic Psychology!

所有的社會事件都有其發展的背景,心理學的領域亦然。在佛洛伊德的推動下,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談話性治療風靡一時,蔚為風氣,甚至還留存至今日,仍方興未艾,西方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應該去看心理醫生,或是動不動就規勸人家去看心理醫生,彷彿跟心理醫師談過話後,如被灌頂一般,馬上獲得重生似的。就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出現了另一群心理學家,覺得心理學的關注不應該僅僅侷限在心理有疾病的患者,而應該將心思放在人類的正面特質上,同時去探討人類潛能該如何才得以發揮,讓大家可以過得更有意義,以增進人類的福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本心理學派 Humanistic Psychology 應運而生,其他以馬斯洛 Maslow為首的幾位心理學大師引領風騷,開創另一新局面,而開創了所謂的心理學第三勢力。這次的勢力跟前兩次有所不同,行為學派因為時間點的緣故,大部份的實驗都用動物為主,老鼠與猴子、狗狗是經常被使用的動物,因此一般人不易接觸;而佛洛伊德的精神動力學派則主要運用在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因此運用也有其範圍與受限;唯有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探討人的無限潛能,人性善良與正向的一面,幾乎人人均可受惠,因此,一時間幾乎形成社會運動,社會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亞伯拉罕.馬斯洛生於 1908年,是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也是個猶太人。馬斯洛小時候生活非常痛苦,父親酗酒、母親性格冷漠殘酷又暴躁。雖然馬斯洛小時候體驗了許多孤獨與害怕,但是,先天論述在馬斯洛身上又得到印證。馬斯洛為了逃避痛苦家庭生活,喜歡跑到圖書館讀書,讀書成了他小時最佳慰藉。而上學後的他馬上就在課業上表現非常優異。早期馬斯洛非常崇拜又嚮往行為學派,但是,自從有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發現行為學派用動物研究出的成果其實很難運用到人類身上。同時提出:如果我們只是去研究殘缺不健康的人,我們只會得到殘缺與不健康的心理學,而反對精神動力學派將主力都花費在病患的治療上。馬斯洛認為個體之所以存在,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就是為了要最終的自我實現。馬斯洛因此針對歷史上與當代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做了調查與研究,如貝多芬、歌德、愛因斯坦、林肯、羅斯福等人,而總結出自我實現的人格特徵。

人本心理學之父 --- 馬斯洛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鬼壓床,真有其事嗎?Look into stages during sleep!

知識是我們對於世界的一道濾網,透過知識,我們認識不同的世界。沒有知識的人跟有知識的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雖然客觀上而言,世界只有一個。今天就以 鬼壓床 為例來談談睡眠的各個階段。

睡眠 Sleeping,一個看似極其普通的生理活動,除非是睡不著、或者是失眠,否則一般人很少會主動想到睡眠這件事。我們大腦中有個腦幹的區塊,大約位在鼻樑正後方,主管我們的心跳、呼吸、體溫與睡眠,俗稱我們的 生命中樞。會被稱為生命中樞,可見跟生命有著重大關聯。其中任何一項出問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包括睡眠。大腦中還有個內建的初始設定 (其實有很多個,其他的以後再談),是我們的生理時鐘;應該又跟長期演化有關係,我們的生理時鐘是跟著地球自轉的時間是一致的,一天 24 小時的重覆著。各物種都需要睡眠,但是,早期在大草原上,加上夜間沒有照明設備,因此找個安全所在用來睡眠是最好的策略,於是就這樣延續到今日。

睡眠有兩個主要的生理功能,一是修復,二是再生。不僅僅是大腦的休息,也是全身的休息,特別是各部位的肌肉。累了,疲倦了,就會想睡覺,就這麼簡單。睡不著的時候,讓肌肉、大腦或是眼睛疲倦自然就會有睡意。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著反向操作一下,很疲累的時候,看自己能撐多久不入眠!這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早期常聽說的 鬼壓床,當事者講來繪聲繪影、歷歷在目,聽者不寒而慄、毛骨悚然。近年來好像比較少聽說,不知是發生的事件較少了?還是不好意思講出來?通常患者在午夜睡眠時,突然感覺到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直逼全身,夢境怪異恐怖,想叫又叫不出來;想起身,或張開眼睛,卻無法動作;心中一直吶喊,卻無法開口說話,發不出聲音;全身肌肉張力癱瘓,耳邊一陣陣嗡嗡作響,一陣陣的力量壓在胸腔,自己無論如何使力,都使不上力,一直掙扎數分後,最後才能緩緩使力,直到驚醒,醒來發現滿身大汗。

所謂「鬼壓身」,絕對不是鬼壓床,更不是鬼纏身,事實上是罹患了睡眠障礙的疾病。「鬼壓身」的現象,在睡眠神經醫學上是屬於一種睡眠癱瘓(麻痺sleep paralysis)的症狀,患者在睡眠當時,呈現半醒半睡的情境,腦波是清醒的波幅,有些人還會併有影像的幻覺,但全身肌肉張力降至最低,類似「癱瘓」狀態,全身動彈不得,彷彿被罩上金鐘罩般,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鬼壓身」的現象。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夢與潛意識 --- 遇見佛洛伊德!Dream and Unconsciousness --- Let’s meet Freud!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很多人是因為佛洛伊德而認識心理學,佛洛伊德的學說雖然造成許多爭議,但同時卻也替心理學開啟一道無限可能性的大門;重要的是,佛洛伊德的影響力不僅僅侷限在心理學的領域,他的學說在教育,文學甚至是哲學上都影響深遠。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曠世大師,並且學習一下他的主要學說內容,其中他的巨作 --- “夢的解析會幫助你理解我們為何會作夢。

生平

佛洛伊德1856年出生在奧地利,是個猶太人。(我們不得不承認猶太人是頂尖優秀的種族,太多世界級優秀的人才全是猶太血統)。小時候家境清寒,但父母親還是看出他的潛質,致力培養他,後來他完成醫學院的學期,初期是個醫生。對於腦的病變研究非常有興趣,起初是因為要治療一位歇斯底里的女病患安娜.歐,而開始對於心理學的治療有了研究。安娜.歐案例也成為心理學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佛洛伊德劃時代地採用了 談話性治療 talk therapy” 來治療精神病患,大家可以想見在 100多年前的時代,精神病患者是沒有人道關懷與對待地,大都是被認定為被魔鬼附身,甚至在西方國家也是這樣,都被強迫反穿病袍,經常還被綑綁以防止字殘行為產生。因此,在一個這種時代背景下,一位心理醫生竟然斗膽採用談話性治療,讓精神病患在診療室中,引導他探究病因並加以診治,我們不僅要欽佩佛洛伊德的勇氣,更讚嘆他無比的智慧與慈悲心。往後的精神治療 psychotherapy ,無論方式上是否有修正或是微調,基本上都是採用佛洛伊德的談話模式,協助病患或個案找出心理疾病的原因來對症治療。這也開啟心理學的第二勢力 --- 精神動力學派 psychoanalysis 的時代。

談話性治療 Talk Therapy

佛洛伊德從這時開始從醫學轉心理學,並且在往後陸續提出多種學說,影響深遠。佛洛伊德的其中一位門徒 --- 榮格 Carl Jung 也是世界級的心理學大師,不過,榮格自己不覺得他是佛洛伊德的學生,而自許為佛的好友。佛洛依德小女兒,安娜佛洛伊德受父親感召,也成為一位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非常喜歡雪茄,不知這是否成為他晚年罹患口腔癌的原因之一。因為佛洛伊德是個猶太人,到1930 年後期,希特勒在歐洲掘起,開始補殺猶太人,佛洛伊德本來也不想在晚年離開故鄉,但是後來局勢愈來愈緊張,於1939年離開奧地利去了倫敦避難,而佛洛伊德當時的口腔癌也非常嚴重了,到了1939年年底於倫敦辭世。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如何教好家中與職場的小惡魔? Conditioning turns Demons into Human!

行為學派(Behaviorism)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 B. Watson)於 1913年所創立。在心理學各派理論當中,號稱為第一勢力。20世紀2050年代,幾近40多年期間,心理學界幾乎全是行為學派的天下。華森認為學習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外在刺激與內在反應的聯結,因此也稱之為聯結論(association theory);即學習的產生是由於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而這些聯結的形成受到增強作用、練習等因素的影響。行為學派強調以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作用說明了各種複雜的學習行為,但其否定人類心靈作用與自主性的部分,受到相當多的批評。但是,如果要讓小孩培養出某種行為模式,可以透過給予某種特定的外在刺激來激發的這種簡易模式還是可以運用在心智模式相較不是很複雜某些教養或是管理領域上。

在行為學派發展的初期,因為實驗方法的受限,加上當時的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尚未萌芽,因此,心理學的研究經常受到其他學科嚴苛的質疑與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中,行為學派不斷地強調心理學是一本科學,在方法上重視實驗與觀察,而不是僅僅透過主觀的內省。行為學派極為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同時不承認個體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還記得華森誇口的名言嗎?給他一打小嬰兒,他有辦法將他們教成總統,成功的企業家或是強盜、小偷。華森就是深信行為可以透過外在刺激而被雕塑。因此,在教育上主張獎勵與懲罰兼施,不重視內在自發的動機,而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

古典制約 Classic Conditioning

什麼叫做 制約?制約就是受到限制,從中文的表面意思,感覺上是負面的意思;但是在心理學上的制約是中性的。簡單地用 大象理論 來說明,有一隻大象從一出生就被人用細細的麻繩套在牠的腳上,繩子的另一端則牢牢地綁在木頭栓上。小象曾試圖著掙脫繩索,想要脫離走開,但是牠的力氣太小而難以掙脫,無法離去;最後小象決定放棄,認命地繼續被綁著,在有限的範圍之內活動而不掙脫。等到有朝一日,當小象逐漸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象,力氣也大到足以輕易地掙脫繩索,繩索或是木栓早已不會對大象產生威脅,大象可以輕易地就掙脫繩索,甚至將木栓拔起,但是大象心中還存留繩索在他小時候所遺留下的限制,大象移動範圍依舊停留在小時候的繩索範圍之中,習慣被綁住的生活,甚至認為自己依舊沒有力量掙脫繩索的限制,這就是制約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有時時日久遠之後,我們甚或會遺忘我們為何會被制約住,我們僅留下被制約的情緒與行為模式。

大象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