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對於壓力的研究,最讓人驚訝的結果是發現壓力本身是件好事。我們不可能將自己放在一個無菌的溫室中成長,沒有壓力我們的心靈無法茁壯。壓力本身不是壞事,問題出在我們沒有足夠的休整,讓我們身心靈都得以恢復活力。當我們針對那些成功又幸福的人士做訪談時,我們發現他們懂得 Quantity affects quality 量會影響到品質,多則劣,少則優的道理。以色列心理學家 Dr. Daniel Kahneman,他同時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做過一個研究;研究婦女在一天中做各項事情的心情,譬如購物、跟孩子在一起、看電視、做家事等等。他很意外的發現,這些媽媽們當她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並不是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光,並不是說這些媽媽不愛她們的孩子,她們都非常愛她們的孩子,她們也覺得孩子是她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那麼,為何她們跟孩子在一起時她們不覺得特別快樂呢?原因出在當這些媽媽跟孩子在一起時,她們同時還在處理其他事務,譬如說跟朋友講電話,收郵件,或者想著工作上的事等等。量影響品質,同時做兩件喜愛的事反而降低了快樂的感覺。過猶不及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重點在於專注 focus。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就專心做那件事,心無旁騖,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做那件事所帶來的快樂。譬如說,我們在享用午餐,確同時一邊又在打手機,甚至在回郵件,我們這樣是無法專心享用美食的。享用午餐時就專心享用午餐,跟心愛的人在一起時就專心跟他在一起,這樣的專注就夠了。大部份的人在需要專心工作,如閱讀、寫作、思考的同時,也讓郵件開著,三不五時就回頭查看一下郵件。我們到目前為止談過很多技巧,如表達感激之心,寫日記,培養優點與長處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其實是找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並且專心一意的把它做好,這樣就足夠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Tim Kasser 在時間的充裕 Time Affluence 研究中指出,我們都知道物質上的富裕,在超過基本生活水準之後,對於我們幸福快樂的水平影響不大,有趣的是, “時間充裕” 感卻對幸福快樂與否有著絕對的影響力。那是一種我們擁有足夠的時間來充分享受身邊的事物的一種感覺,而不是被身邊的瑣事追著東奔西跑的疲憊感。很不幸在現代社會中,充斥著太多引人的誘惑,讓我們很容易就分心而失去焦點與專注。
當正向心理學針對那些成功又快樂且能夠面對壓力的人士做研究時,發現他們就是能夠專注工作,並且專注休息。不會一邊休息時又一邊工作,一邊吃飯又一邊回郵件或玩手機。英文中最短且最有力量的辭彙就是 --- “No”,勇敢地說不,當我們跟他人說 “不”時,我們其實是對自己說 “Yes 是的”。我們如何抉擇何時該說不呢?很簡單,就是去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簡化我們的生活,寧缺勿濫。
關鍵在於如何在簡化的過程中找到最佳狀況,因為我們也不希望因為簡化而將我們逼到另一個極端。效率跟簡化的關係可以用以下簡單圖表來說明。X軸表示工作量Amount of Work,而Y軸則代表效率、創造力與快樂指數。兩者的關係像是一條拋物線,當工作量太大時,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會產生焦慮,我們不快樂,工作沒有效率而且創造力降低,我們感到精疲力盡,生產力與創造力可能維持一段時間,但是無法維持長久;但是,相反地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或是做的太少,結果很類似,也是不快樂,工作沒有效率而且創造力降低。左邊是極端拖延,右邊代表工作過度,我們要在這兩個極端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最佳點每個人的位置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比較靠近右邊,有些人則可能比較靠近左邊。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最適點,這點代表最高的生產力、創造力與快樂。要問問自己,自己的生活中有那些需要簡化?或是問問自己該多做些什麼以避免拖延。簡單專注的生活讓我們提升產能,讓我們享受更快樂的生活。
那麼要如果解決拖延的壞習性呢?簡單且有效的方法 --- “ 5 minutes take-off 五分鐘起飛”法。所有拖延者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對於行動有所誤解。他們誤以為行動前必須先受到激勵,需要先有靈感才能啟動。事實上正好相反,我們是先行動後才改變我們的態度的。因為一旦開始行動便能產生動能與慣性。有時候,甚至在 90 分鐘的衝刺中,我們也需要有幾個五分鐘起飛法來重新啟動動能。不是透過心智,不是透過心靈,而是直接去行動,行動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態與情緒,行動是對抗拖延最佳方針。要懂得獎賞自己,在辛勤工作兩三小時後,獎賞自己一餐美食作為獎勵。我周一到周五要認真用功唸書,所以周六可以出去玩。這樣的心態是很健康跟正常的。把目標公佈與他人分享,強迫自己往目標前進也是對峙拖延很好的方法。約同伴同行對某些人也很有效,譬如去運動、健身,有些人如果有伴就比較能夠落實運動的習慣養成。最後,容許自己偶爾拖延一下,容許自己犯錯,容許自己也有缺點,這是真正做為一個人的本質,不必事事都要求完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