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failed my way to success. 我從不斷的失敗中走向成功。 --- Thomas Edison 愛迪生
最成功的人通常也是失敗最多次,他們明白失敗的價值並且學會從失敗中獲取經驗與教訓。沒有人喜歡失敗,失敗讓人感到挫折、讓人感到受傷、讓人極度失望、讓人沮喪、也讓人感到尷尬。Dr. Warren Bennis 教授所寫的一本書 --- “Geeks and Geezers 極客與怪傑”,書中他將非常年輕的30多歲非常成功的企業界與老一輩70~80歲成功的企業界加以比較。 他發現兩族群的人有著明顯且有趣的差異性,其中最顯著的差異就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性;年輕一代較重視休閒與家庭生活,而老一代則花大部份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是,他卻發現兩個族群有著共同相似點,那就是他們在成功前都曾至少一次經歷過重大失敗,通常是多於一次的失敗。重大失敗,像災難似的考驗;譬如生意上破產、被公司解聘、失去親人等等考驗。他們將這個考驗當成人生的轉捩點,關鍵點,是幫助他們成就今日成功的轉折點。並不是說失敗是件好事,值得慶幸,而是他們能夠好號運用已經發生的事,無論它是好是壞。當然,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到挑戰與挫折,但是一般人與那些非常成功的人不同之處在於成功者會將失敗當做一種學習,一塊墊腳石。
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叫做 “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就是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對於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對於我們最在意的地方。不是對於失敗的恐懼,因為沒有人會喜歡失敗的。對失敗失能性的恐懼是指當我們面對問題時,讓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而且這並不是針對所有的事,而是指針對你最在意的那些事情。 “卓越主義 Excellent者” 跟 “完美主義者” 一樣,對於目標、夢想都懷抱野心,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於追求夢想旅程的態度。讓我們用以下圖表來說明,左邊是完美主義者,他從現況的 A 點要走向目標 B點,最有效且最完美的方式便是筆直的路線走過去,這是完美主義者心中的基模;從起點到終點就是直線。而對於追求卓越的人而言,跟完美主義者一樣有野心,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從起點到終點則並非直線,因為他們明白在旅程中會遇上挫折、遭遇失敗,所以他的旅程不是一直線。看似走了許多彎路,事實上可能更有機會達成目標並且更能享受整個旅程,最重要的是學習更多。野心雖然一樣,但是內心的基模相差很大。那麼,哪一種比較實際呢?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世上沒有成功的捷徑,要達成目標都是必須經歷過許多失敗與挑戰,兩性關係也是一樣,王子與公主不會就幸福快樂一輩子,他們還要得經過無數次的磨擦、爭執,從中學習相處之道才會恩愛一世。我們一定會犯錯,從錯誤中我們成長。自然的定律我們必須遵行,追求卓越就是要克服困難與挑戰。沒錯,我希望我可以直接從A直線到B,我希望我不必去面對失敗的考驗,我希望凡事都順心如意,但是,現實生活中不是這樣。這純然是幻想不現實,如果我們心中的基模是這樣架構,我們則違背自然法則,就像在地球上希望沒有地心引力一般。絕大多數的人覺得有挫折感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遇見路途中本來就存在著許多失敗,再次強調,這並不表示我們喜歡失敗或是享受失敗的感覺,沒有,一點也沒有。但是接受路途中必然會遇見失敗會全然改變我們人生的價值觀,讓我們從完美主義轉化成為卓越主義。
完美主義者都有著自衛性Defensiveness。因為批評在定義上可以視為是直線的偏離。那是不完美,是一種挑剔,是表示我所做的事不夠完美。而追求卓越者心胸比較寬闊,比較能夠接受批評與建議。並不表示他們喜歡被批評,而是他們明白這是必要的。這是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步驟。英國教授 Dr. Wiseman 針對 “Luck Factor 運氣因素”做了研究,他表示要比別人擁有更多的運氣似乎是件神秘的事,但是事實上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擁有更多運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去嘗試新的事情、小事情。譬如中午休息吃飯就嘗試走一條從未走過的路,這些小嘗試會整個改變我們的生活,因為這些嘗試讓我們偏離直線的軌道,讓我們有機會去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事務。20/80 法則是由一百年前義大利的一位經濟學家 Pareto 所提出,帕雷多法則表示在社會上百分之二十的人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將之運用在商業中,會發現百分之二十的客戶為公司帶來百分之八十的營收,而運用在時間管理則是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學會將百分之二十的時間用在你覺得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可以將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量都完成,你可以自由運用其他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好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