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無盡潛能,人本心理學!Human full potential --- Humanistic Psychology!

所有的社會事件都有其發展的背景,心理學的領域亦然。在佛洛伊德的推動下,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談話性治療風靡一時,蔚為風氣,甚至還留存至今日,仍方興未艾,西方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應該去看心理醫生,或是動不動就規勸人家去看心理醫生,彷彿跟心理醫師談過話後,如被灌頂一般,馬上獲得重生似的。就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出現了另一群心理學家,覺得心理學的關注不應該僅僅侷限在心理有疾病的患者,而應該將心思放在人類的正面特質上,同時去探討人類潛能該如何才得以發揮,讓大家可以過得更有意義,以增進人類的福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本心理學派 Humanistic Psychology 應運而生,其他以馬斯洛 Maslow為首的幾位心理學大師引領風騷,開創另一新局面,而開創了所謂的心理學第三勢力。這次的勢力跟前兩次有所不同,行為學派因為時間點的緣故,大部份的實驗都用動物為主,老鼠與猴子、狗狗是經常被使用的動物,因此一般人不易接觸;而佛洛伊德的精神動力學派則主要運用在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因此運用也有其範圍與受限;唯有第三勢力的人本心理學,探討人的無限潛能,人性善良與正向的一面,幾乎人人均可受惠,因此,一時間幾乎形成社會運動,社會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亞伯拉罕.馬斯洛生於 1908年,是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也是個猶太人。馬斯洛小時候生活非常痛苦,父親酗酒、母親性格冷漠殘酷又暴躁。雖然馬斯洛小時候體驗了許多孤獨與害怕,但是,先天論述在馬斯洛身上又得到印證。馬斯洛為了逃避痛苦家庭生活,喜歡跑到圖書館讀書,讀書成了他小時最佳慰藉。而上學後的他馬上就在課業上表現非常優異。早期馬斯洛非常崇拜又嚮往行為學派,但是,自從有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發現行為學派用動物研究出的成果其實很難運用到人類身上。同時提出:如果我們只是去研究殘缺不健康的人,我們只會得到殘缺與不健康的心理學,而反對精神動力學派將主力都花費在病患的治療上。馬斯洛認為個體之所以存在,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就是為了要最終的自我實現。馬斯洛因此針對歷史上與當代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做了調查與研究,如貝多芬、歌德、愛因斯坦、林肯、羅斯福等人,而總結出自我實現的人格特徵。

人本心理學之父 --- 馬斯洛



需求層次理論 Needs -Hierachy Theory :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主要載於他 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個性》一書。他在書中所指的“動機”一詞,並非如一般所指的“動機是促發行為的內在力量”的說法;他所說的動機,是指人性本質中的善根。動機像一棵大樹的種子,在長成大樹之前,種子之內已蘊藏了將來成長為一棵大樹的一切內在潛力。人類的動機也就是個人出生後,一生成長發展的內在潛力。馬斯洛將動機視為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故而稱為需求層次論。並將需求區分為 5 層:



1 . 生理需求(psysiological needs):
 這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對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馬斯洛認為
   生理需求是推動人們行動最強的動力,唯有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其他需求才能成
   為心的激勵因子。這一點跟佛洛伊德所講的 id 本我是很相近的,基本上,無論是哪的學
   派,都同意人類最本質的一面是動物的本能 --- “生存”!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包括一個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它相對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慮。同樣屬於低級別的
   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3. 愛與歸屬的需求,也可稱為社會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持等,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團體等。
   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
   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
   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
   相關心和照顧。

4.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 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 - actulization needs):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潛能到最大程度。 Maslow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 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係,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鬥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通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準或目標。

Abraham Harold Maslow


馬斯洛主張“以人為中心”的心理學研究,研究人的本性、自由、潛能、動機、經驗、價值、創造力、生命意義、自我實現等對個人和社會富有意義的問題。他關注人性善的一面,告訴世人怎樣更好地做自己。曾經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中,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的確,馬斯洛的理論可以給予所有人力量。

馬斯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無窮的潛力。同時,他教給了我們怎樣去發現自己的潛力,怎樣去完善自己,怎樣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他的心理學理論對世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看到這兒,你有沒有覺得很受感動?可以感覺到自己雖然渺小,但是仍然有存在的價值,而這一生無論多少挑戰,都是值得我們不斷去努力,去追求,讓自己更完善,同時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沒錯,人本心理學就有這個魅力,他帶給人類希望與未來。那麼,為何他沒能持續下去呢?

下一篇我們要來介紹一下,從人本心理學分支出來的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同時跟大家說明人本心理學式微的背景與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