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如何教好家中與職場的小惡魔? Conditioning turns Demons into Human!

行為學派(Behaviorism)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 B. Watson)於 1913年所創立。在心理學各派理論當中,號稱為第一勢力。20世紀2050年代,幾近40多年期間,心理學界幾乎全是行為學派的天下。華森認為學習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外在刺激與內在反應的聯結,因此也稱之為聯結論(association theory);即學習的產生是由於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的聯結,而這些聯結的形成受到增強作用、練習等因素的影響。行為學派強調以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作用說明了各種複雜的學習行為,但其否定人類心靈作用與自主性的部分,受到相當多的批評。但是,如果要讓小孩培養出某種行為模式,可以透過給予某種特定的外在刺激來激發的這種簡易模式還是可以運用在心智模式相較不是很複雜某些教養或是管理領域上。

在行為學派發展的初期,因為實驗方法的受限,加上當時的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尚未萌芽,因此,心理學的研究經常受到其他學科嚴苛的質疑與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中,行為學派不斷地強調心理學是一本科學,在方法上重視實驗與觀察,而不是僅僅透過主觀的內省。行為學派極為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同時不承認個體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還記得華森誇口的名言嗎?給他一打小嬰兒,他有辦法將他們教成總統,成功的企業家或是強盜、小偷。華森就是深信行為可以透過外在刺激而被雕塑。因此,在教育上主張獎勵與懲罰兼施,不重視內在自發的動機,而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

古典制約 Classic Conditioning

什麼叫做 制約?制約就是受到限制,從中文的表面意思,感覺上是負面的意思;但是在心理學上的制約是中性的。簡單地用 大象理論 來說明,有一隻大象從一出生就被人用細細的麻繩套在牠的腳上,繩子的另一端則牢牢地綁在木頭栓上。小象曾試圖著掙脫繩索,想要脫離走開,但是牠的力氣太小而難以掙脫,無法離去;最後小象決定放棄,認命地繼續被綁著,在有限的範圍之內活動而不掙脫。等到有朝一日,當小象逐漸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象,力氣也大到足以輕易地掙脫繩索,繩索或是木栓早已不會對大象產生威脅,大象可以輕易地就掙脫繩索,甚至將木栓拔起,但是大象心中還存留繩索在他小時候所遺留下的限制,大象移動範圍依舊停留在小時候的繩索範圍之中,習慣被綁住的生活,甚至認為自己依舊沒有力量掙脫繩索的限制,這就是制約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有時時日久遠之後,我們甚或會遺忘我們為何會被制約住,我們僅留下被制約的情緒與行為模式。

大象理論


古典制約理論是被一位俄國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 依凡.帕夫洛夫意外經由研究一隻狗流口水的實驗而發現。為什麼說是意外呢?因為帕夫洛夫一開始只是簡單的想要研究狗狗留口水而已,而且帕夫洛夫原先是個生理學家,不是心理學家。古典制約描述,狗狗剛開始是看到食物會流口水,然後每次食物出現時就同時出現鈴鐺聲,久而久之,狗狗就會將鈴鐺聲跟食物串聯在一起,結果是,當鈴鐺出現時,沒有食物出現,狗狗也會流口水。這實驗簡單易懂,也可以應用在人身上,不信,你可以自我實驗一下。就能明白與體會當時(甚至是到現代),行為學派都深信人的行為模式是可以輕易地被掌控地;沒錯,從某些層面上而言,看起來萬物之靈的人類的行為模式跟其他物種幾乎趨近相同。

帕夫洛夫 古典制約理論
形塑 Shaping

形塑即行為塑成也可以稱為連續漸進法 (shaping or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形塑是屬於操作性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就是俗稱的 紅蘿蔔與棍棒的理論。很多動物的表演或是動物的訓練就是典型的操作性制約,要訓練海豚、老虎、猴子表演時,我們看到馴獸師在動物們按照他們的意思做了之後,總會給予一些些食物做為獎賞,以鼓勵動物們下回繼續重覆相同動作來獲得獎賞;但是這個獎賞不能太大,太大將達不到形塑的效果。因為,如果海豚跳一次水,就會得到一條大魚,海豚跳一次就飽足了 ,不需要再費力重覆跳水動作。因為形塑是針對最後的行為模式,將中間的過程分割成小段,每次完成小段落後就給予適當獎勵,以鼓勵動物繼續往目標行為邁進。當動物出現不當行為,給予重覆性懲罰,以建立牠們的記憶,戒除不想要的行為模式。這個方法用於家中寵物的訓練也非常有效。可以用來訓練狗狗或者貓咪在定點大小便,外出時不亂跑,在家中不亂叫,在定點睡覺等等。

很多人都有養寵物的經驗,也知道訓練寵物的行為不容易成功。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沒有耐心,忘記這本身是個形塑的過程,寵物的行為模式是經過我們不斷重覆給予相同刺激來養成地,不是一次或是兩次就可以成功。很多人試了一兩次不成功就放棄了!相同地,運用相同的原理與方法,很適合用來訓練學齡前的小孩;學齡前的小孩因為大腦中前額葉的部位還未成熟,基本上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特別是三歲以前,連記憶的能力都缺乏,你可以試試回想三歲之前生命中曾發生的事,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因為那段期間大腦負責記憶的部份還未成熟。因此,小小孩的行為模式跟小惡魔相差無幾,或者說跟動物本能相近。小小孩遇上欲求不能滿足時只會哭鬧,餓的時候,累的時候,尿的時候,想要你抱的時候等等,只要他想要的沒法達成時,只會哭鬧;很多父母認為那是因為他還不會講話呀!等到他會開口,如果沒有經過正確教導,他欲求不滿時,用語言的哭鬧比純哭鬧更加惱人。跟訓練寵物一樣,要先確定要訓練的終極行為,分段給予刺激,以建立對的行為模式。很遺憾,現代少子化的社會發展,大多父母除了缺乏正確教養觀念與方法外,更因為太過寵愛孩子,紅蘿蔔無限上綱,不管孩子有沒有做出理想中的行為,都可以得到紅蘿蔔,有時甚至是不需太多努力便能獲得滿漢全席的獎勵。小小孩無法無天的個性其實也是被我們形塑出來地。職場中的管理,操作型制約也很好用,因為主管們基本上掌控生殺大權,只要明白操作性制約,適當給予紅蘿蔔與棍棒並且輔佐予日後會探討的動機理論,部屬的管理要遠比小小孩的教養容易上手,因為小小孩的教養牽涉到自身感情因素太多之故。

行為學派雖然因為不重視內在心靈世界而受到批判,也因著科技與醫學的發達,我們對於大腦的探索與認識更加精準而延伸了其他學派主流。但是,行為學派至今仍有他的地位與重要性,畢竟大腦不是容易一窺其貌,由人的行為來 推論 內在世界永遠是最容易上手的方法!

下一篇,我們將介紹心理學世界級大師 --- 佛洛依德的生平與學說,並且探究一下心理學中最夯的議題 --- “意識 consciousness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